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生涯 > 正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个人能力有哪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经营理念)

2023-10-10 12650 0 评论 职场生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个人能力有哪些,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经营理念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三位一体培育制度是什么
  2. 三农问题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是指
  4. 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哪些
  5. 针对供销系统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与鉴定有哪些建议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三位一体培育制度是是一脉相承又相互促进的三个环节,涵盖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各个阶段。

  

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是一脉相承又相互促进的三个环节,涵盖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各个阶段。2021年6月,中央农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从2021年7月开始,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和西南选择若干省级试点单位,探索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模式。新农业是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建立的新型农业。新型农业包括设施农业、无土农业、特色农业、包装农业、彩色农业、知识农业、精准农业、旅游农业、外向型农业等。

  

你好,下面是系统的阐述,其中制约因素答案在第二部分:

  

一、关于“三农”问题的概念阐述

  

所谓三农问题其实就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一个问题或是几个问题,而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关联的系统问题。其表现是:

  

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目前中国农业大部分还是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另外,农业购销机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主要是因为农民受文化程度、信息等方面的制约,往往一时集中地栽种某种农作物,又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必然是卖不出好价钱的。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不太适合当前的经济社会现状。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5年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覆盖率已达到9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农村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关于农民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精减,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二、目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民素质总体低下

  

1.农村人口总数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04年底,我国人口总数为129988万人,其中乡村总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比重之高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近几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虽在不断下降,但仍远远高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

  

2.受教育程度低,农民素质总体低下。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政府虽然一直致力于科教兴国,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还普遍偏低。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初中程度的占50.2%,高中程度的占9.7%,中专程度的占2.1%,大专以上的仅占0.6%。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比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0.2年低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据农业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已经不能适应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需要。即使到目前,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适龄青少年只能在土房、无任何教学用具的环境中学习,农村学校的老师中有许多是民办教师,有些老师甚至用土话进行教学,在这种条件下的教育效果是不理想的。不仅如此,现在农村还是有好多孩子上不了学的。一是由于农村家长对孩子读书的认识不够,二是现在的教育费用太高,我国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教育的费用也并不低,似乎每年的增长速度比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要快得多。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走向致富的路上有多了一道大山。许多农村青少年在读完初中甚至于小学还没毕业就已经离开学校,早早的就走上了打工之路。

  

由于这一些人的普遍素质较低,平均文化水平远低于城镇水平,就业本领较低,对于技术的接受能力、市场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差,因此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毕竟有限。而不得不进行转移的进城农民工,即使转移进城,从业岗位也受到极大的限制我国目前就业压力极大,城市中也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多数无一技之长,只能从事重体力、低收入工作,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劳动时间太长的活。这必然导致农民收入低、生活困难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农村普遍贫穷落后。199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090.1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3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2004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936.4元,城镇居民为9421.6元,差距已扩大为1:3.2。

  

(二)农业生态条件严重恶化,农业耕地逐年减少

  

1.我国农业生态条件的恶化严重地表现在,原来就有限的土地资源,农牧用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土壤的质量在不断下降,水土流失面积高达国土面积的1/3以上,全国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域亟待治理,耕地面积每年平均减少1000万亩。我国的土地荒漠化严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相当于14个广东省面积,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多风,植被稀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村燃料、饲料、肥料、木料缺乏,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约有1/4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荒漠化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面积砍伐森林,森林储蓄量急剧下降,全国约有3000亩有林地转为疏林地、灌木林地、无林地。森林资源危机日益严重。大气、水体、固体垃圾污染日益严重,酸雨面积急剧扩大,土壤污染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6。全国每年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灾害损失,占每年GDP的5%左右。农业生态的严重恶化无疑给原本脆弱农业雪上加霜,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耕地急剧减少。

  

(1)自然因素。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恶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容乐观,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使得本来有限的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占有率只相当于当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占有率的40%。

  

(2)人为因素。伴随着农村人口绝对数量上升的同时,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生产要素的耕地在我国却由于工业发展用地、城镇发展用地、交通发展用地、房地产发展用地等原因使土地不断减少。据统计,我国耕地的总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4年的18.37亿亩,8年间平均每年减少1425万亩,这些土地,绝大部分被城市所占用。国土资源部曾发表过这样一个数据:现在全国城乡建设用地约24万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已经达到130多平方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纽约,包括郊区在内,人均占地也才112.5平方米。另外,由于农村生活条件差,绝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都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大多是老弱病残幼“3860部队”,无法进行科学耕种,许多耕地成了荒芜地。加上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土地产出能力大打折扣。

  

(三)农村产业具有天然弱质性、规模小、效益低

  

1.农村产业具有天然的脆弱性,传统农业主要是种植农作物,而农作物生产具有季节性强、强度低、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效率低下,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原因。使得农民的收入常常要靠天吃饭。

  

2.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在我国农村中,山区面积广大,农业生产大多沿用的是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在笔者的老家,农民耕种土地主要还是用耕牛,收割稻谷还用手工敲打。农业经营主体分散经营、规模小、劳动工具落后,生产效率低。导致了劳动生产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3.农产品成本高,农民收益低。一是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而农产品的价格不升反降。虽然国家曾经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但是并没有改变这种状态。使农业投入与产出成反比,甚至出现种得越多亏得越大的现象。

  

(四)缺乏保障措施,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1.政府给予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保障日益削弱。工业发展用地、城镇发展用地、交通发展用地等在不断使农业用地逐年减少,而且征地时农民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没有土地而仅仅依赖有限的征地补偿金来维持生活,这些农民深深地意识到,失去土地对他们会意味着什么。现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还没有什么,一旦经济发生波动,将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2.农村缺乏医疗保障,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由于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薄弱,国家对农村医疗保健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缺医少药现象普遍。同时,农民的收入低也制约着农民的就医保健需要。由于医疗费用的上升超过了农民实际收入的增长幅度,农民往往因为负担不起沉重的医疗费而放弃救治机会。据统计,全国农民因无钱就医的比例已由1985年的4%上升到2000年的9%。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约50%属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聚居区有半数以上的行政村没有卫生所。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共有587个,总人口约95万,其中现有贫困人口17.5万,贫困率达18.4%,比同期全国的贫困率高出14.9个百分点。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比较严重。

  

(五)其它制度约束

  

1.关于户籍制度。我国户籍制度几经改革,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应该看到户籍制度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障碍,首先,它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及人才市场;其次是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转移,但事实上限制却没有从根本上放松;再者,现行户籍制度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加剧了社会分化,与住房、消费、教育、社会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待遇,不仅人为地把本应平等的公民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而且加大了贫富差距。因此统一城乡户籍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地从户口本上改变农民的户口标签,更重要的是要给乡村农民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国民待遇,不做到这一点,“户改”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质意义,就没办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现状。

  

2.关于土地制度。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分配给农民个人使用,土地无法自由流转,自由买卖,这就人为地把农民限制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进城务工,不可能带着土地走,出租也只能租给就近的农民,加之农地规模小,租地农民支付能力有限等因素,使得出租土地受到诸多限制,租金极低,农民进城没有资本甚至没有生活保障,不得不把老幼妇孺留在乡村。这对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无任何裨益。另外,由土地所有权引发的土地征用制度问题使得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因为从法律层面上讲,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失去的仅仅是经营权,土地被征用后所得的补偿不会太多,而丧失土地的农民如果没有合适的职业岗位,而土地的保障作用不复存在,将成为下不如农民,上不如城市居民的赤贫阶层。可以说,现行的土地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把农民“定”在农村,而由于所有权问题农民的权利又无法得到保障,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加以改革。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建议

  

(一)加快技术创新,贯彻落实科教兴农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必须改变目前农民文化素质基本较低的局面。

  

1.强化基础教育,重视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一是要依法普及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把农村的教育经费比例纳入全国教育经费比例中,逐步扭转基础教育由农民负担的状况。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还需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教育的不同阶段适当引入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既有文化基础知识又有专业扶技能的现代农民。二是要加强对农民进行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培训,并对其进行市场经济意识教育,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节生产结构的能力。在实施农村成人教育时,要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内容的可操作性,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与有关大中专院校联合办学,适时适地地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培训班。不仅要增加农业生产与农业教育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生产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还要适应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培养和培训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并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多种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服务。

  

2.用信息化带动农村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使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的成效,根本性地改变农村面貌,就要从全局着眼,从实事入手,针对中国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以信息化建设作为突破口。对目前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民进行系统化的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固然重要,但毕竟国家的资金有限,这种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无法惠及全国上下9亿多的农民。在当今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如果能搭建一个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平台,让农民看到、听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东西,让一些健康的文化理念、市场信息、国家的政策法规等逐步渗透到农民的心里,那么这将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信息产业部积极推进“村村通工程”,使全国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话、电视。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设农村信息平台。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由政府牵头,整合电信等部门,创建以下几个模式:

  

模式一:利用电话资源,开通农村专线咨询,请专家为农民答疑解惑;

  

模式二:开通农村信息专网,政府各部门专门提供专用信息。在农村中心学校开设农村网络文化信息站接收信息,专人负责电脑管理和传单印刷以及科教光碟刻录,通过学生联络员向农民随时发布实用信息并将农民需求信息收集上来形成互动,使信息进家入户;

  

模式三: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选择村里文化素质较高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给予政策支持,把它建设为信息传播、发展致富示范点。

  

每个农村的情况不同,信息需求不同,建设信息平台的方式也可以不同,但关键的一点是,就要靠市场运作加政府引导扶助的方式,使信息平台真正服务到位,发挥它助农兴农的作用。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竞能力。一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创造条件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组织推向市场经济前沿,使龙头企业成为吸纳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开发高新技术,更好地提高农村科技水平。二是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政府农业体系的改革,大力提倡和鼓励农业企业的技术推广,依靠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和高素质的农民,从根本上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政府财政每年都应按比例增加对公益性农业科技事业的投入,对农户提供无偿或低偿的公益性技术服务。

  

(二)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要改变目前农业生态条件日益恶化的情况,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将成为必然。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使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问题,首先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

  

地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殖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以及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以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如可以通过改造坡耕地,推广垅沟栽培等技术,把坡耕地逐步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同时,大力推广“粮农-林果-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了农牧型、农果型生态农业;推广农膜回收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技术。通过实施“沃土计划”,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草灌乔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力争尽快地改善我国的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

  

(三)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城镇化建设

  

1.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第一,做好农村城镇化的长远整体规划与布局,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切不可盲目重复建设,要切合各地的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第二,搞好小城镇产业支持,任何一个小城镇要顺利的发育和壮大都必须以具体的产业作为经济支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繁荣小城镇经济,否则建起来以后就会成为“空壳城”。第三,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为将来小城镇办厂、经商、置业的投资经营者提供一个良好环境。第四,改革和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购房、发展二三产等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2.破除对农民进城谋业务工的限制。各类城市和各生产行业都要向农民开放,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对转移就业的农民提供免费上岗技术培训,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和劳动保护制度。用工经营单位对长期受雇的农民工提供免费的继续教育,使其中的优秀者得到应有的发展机会。

  

(四)改革相关制度,建立保障措施

  

农村问题纷繁复杂,很多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法律加以规范,从而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相关法制及保障措施的建设:

  

1.深化土地及其使用制度的改革,采取措施保护好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铁路、公路等基础建设用地、城乡工业用地等严禁占用农田,必须占用时政府应收取高额的补偿费用。农村住宅建设应尽量减少农田的占用,对农民的住宅面积应根据家庭人口加以规定,占用良田的应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对目前部分地区撂荒的耕地应做好复垦的工作,可以形成农户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的经营。针对当前土地分散经营的弊端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进行改革:第一、延长承包期限,明确土地使用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和交易市场,鼓励土地的集中经营,第三、重视土地的整治与规划,为增进土壤肥力提供一定的保证。

  

2.依法治理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如采矿、冶金、造纸等污染源,严禁滥砍滥伐破坏山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目前,相关的法律规定是有的,但有些地方执行的不够彻底,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来监督政策的执行。

  

3.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农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却远不能满足人力资本提高的要求。为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和营养保健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合理的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投入的融资机制,解决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资金匮乏的难题。改革原有的合作医疗体制,因地制宜地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医疗保障运作模式,以适应广大农民的需求。搞好初级保健和大病救助工作,尤其是要重视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以避免某些危害极大的地方病和传染病的传播,并针对农民抵御重病、大病风险能力弱的现状,实行多方面的社会救助。

  

4.进行户籍制度改革,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在目前城乡收入和福利差距如此巨大、城市化严重滞后的条件下,户籍制度如果立即取消,城乡制度完全一体化,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得本限于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和公共资源将骤显短缺,必然导致城市陷入混乱和崩溃。因此要改革户籍制度要先从户籍制度背后的社会制度逐步改起。其次要加快户籍管理立法步伐。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的部分内容已与新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相抵触,现行的户口迁移政策和《暂住证申领办法》等部分规章早已突破了《条例》中的相关内容。对此,要积极开展户籍法立法调研工作,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促进户籍法早日出台。

  

(五)实施政策倾斜

  

首先,让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工农业“剪刀差”的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都是政府决策造成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我们的工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的今天,应当是变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逐步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渡,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其次,实行国债向农村倾斜的政策。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用于农业的国债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有利于早日解决“三农”问题。为此,政府应当将国债向农村倾斜。

  

最后,发放小额贷款,增强农民致富能力。目前能让农民迅速增加收入的捷径之一就是给农民发放1000-4000元小额贷款。有强烈致富愿望的农民因资金短缺,不能改变传统种养方式,而小额贷款却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小额贷款应确保用于发展与农业有关的种养、加工等项目,不能用于养老、看病、购房等家庭生活方面。为保证贷款的良性运行,贷款可采取联保的方式,互相担保,共同承担还贷责任,如果小组中有人不能按时还贷,其他成员必须帮他还贷,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贷款风险,促进农村融资体系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应该说是一个挑战。笔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农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体会,对农村的种种变迁有着深切的感受。笔者认为“三农”问题是有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8-55岁的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退役军人、涉农企业(合作社)员工、青年农场主、农村两委干部、农村实用人才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指的是18-55岁的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退役军人、涉农企业(合作社)员工、青年农场主、农村两委干部、农村实用人才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就是一支助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人才力量。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要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在工作着力点上,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突出“巩固、加强、优化、改革”。巩固,就是要巩固增产增收的好形势,扩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果,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工作机制,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在新的起点上稳步前进。加强,就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强体系机构建设,切实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更大地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优化,就是要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支持主产区、生产大县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改革,就是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总结、推广基层经验,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2.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

  

  

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安排151亿元,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农资综合补贴按照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和增加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2012年农资综合补贴共安排1078亿元。为支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1月份,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补贴资金835亿元,要求力争在春耕前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直接兑付到农民手中。3月份,中央财政下拨第二批农资综合补贴243亿元。

  

  

4.良种补贴政策

  

  

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良种补贴220亿元。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个省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藏区青稞实行全覆盖,马铃薯、花生在主产区开展试点。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亩补贴10元。其中,新疆地区的小麦良种每亩补贴15元;水稻、棉花每亩补贴15元;马铃薯微型薯每粒补贴0.1元,一、二级种薯每亩补贴100元;花生良种繁育每亩补贴50元、大田生产每亩补贴10元。水稻、玉米、油菜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方式,小麦、大豆、棉花可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或差价购种补贴方式,具体由各省按照简单便民的原则自行确定。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稳定实施良种补贴政策。

  

  

5.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为进一步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预计200亿元,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机具种类涵盖12大类46个小类180个品目,在此基础上各地可再自行增加30个品目。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实行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统一补贴标准。补贴按不超过各省近三年的市场平均价格的30%测算,重点血防疫区补贴比例可提高到50%。单机补贴上限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甘蔗收获机、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20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30万元。为支持2012年春耕备耕,中央财政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0亿指标已于2011年9月提前通知到了各地。

  

  

6.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决定从新粮上市起适当提高主产区2012年生产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102元、102元、102元,比2011年提高7元、9元和9元,提价幅度分别为7.4%、9.7%和9.7%;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20元、125元、140元,比2011年提高18元、18元、12元,提价幅度分别为17.6%、16.8%和9.4%。

  

  

7.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

  

  

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2011年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规模236亿元,奖励县数达到1000多个,其中安排用于奖励受国务院表彰的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的粮食主产省和粮食大县36亿元。为鼓励地方多产粮、多调粮,中央财政依据粮食商品量、产量、播种面积各占50%、25%、25%的权重,结合地区财力因素,将奖励资金直接“测算到县、拨付到县”。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增加奖励资金规模,安排资金277.65亿元。

  

  

8.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2.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1年奖励县数500个,平均每个大县奖励500万元。2012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主要用于生猪养殖场(户)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防疫管理、粪污处理和贷款贴息等;扶持生猪产业化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引导产销衔接,提高生猪的产量和质量。

  

  

9.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为推动家畜品种改良,提高家畜生产水平,带动养殖户增收,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1年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1.9亿元,主要用于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的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8个牧区省区的牛羊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2012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10.渔业柴油补贴政策

  

  

渔业油价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也是目前国家对渔业最大的一项扶持政策。根据《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渔业油价补助对象包括: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2011年补贴规模达到171.65亿元,2012年将继续实施这项补贴政策。

  

  

11.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政策

  

  

近两年,中央财政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有针对性地应急启动实施了大棚育秧、地膜覆盖等补助政策。2012年国家对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使骨干性防灾减灾技术服务从应急启动转为常态化,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通过对农民进行物化技术补助方式,重点扶持推广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旱作节水、小麦“一喷三防”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关键性技术。

  

  

12.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当前,我国动物防疫补贴政策主要包括: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进行政府招标采购。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户);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畜禽疫病扑杀补贴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贴,补贴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投入7.8亿元补助经费。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13.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政策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辐射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性举措。当前,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加大投入力度。中央和省级农业财政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示范区,各示范区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积极引导示范区健全农业融资服务体系,加大开发性金融、商业金融对示范区的支持力度。支持示范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进水、田、路、电等配套,使示范区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达到旱涝保收标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效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把示范区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14.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政策

  

  

高产创建是集成推广各项先进实用技术,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要举措。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在全国建设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5000个;安排5亿元,在全国选择了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2012年国家将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继续巩固5000个万亩示范片、50个县(市)和500个整乡(镇)整建制试点,选择5个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科技水平高的产粮大市,鼓励支持其率先开展整市(地)整建制试点。

  

  

15.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

  

  

2012年,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行动,选择100个县(场)、1000个乡(镇)、10000个村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整县、整乡、整村推进,力争实现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13亿亩、免费为1.8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的目标。

  

  

16.支持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政策

  

  

当前,支持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政策主要包括: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支持合作社建设冷藏保鲜设施、配置冷藏运输工具、检验检测设备等,超市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支持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供直销,鼓励同类农产品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联合与合作;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流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蔬菜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扶持项目、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降低“农超对接”门槛,严禁超市向合作社收取进场费、赞助费、摊位费、条码费等不合理费用,严禁任意拖欠货款,鼓励超市和合作社建立长期对接关系。

  

  

17.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为推进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降低流通费用,从2010年12月1日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的公路收费站点,要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设置“绿色通道”专用标识标志,引导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过。鲜活农产品品种范围,新鲜蔬菜包括11类66个品种、新鲜水果包括7类42个品种、鲜活水产品包括8个品种、活的畜禽包括3类11个品种、新鲜的肉蛋奶包括7个品种,以及马铃薯、甘薯(红薯、白薯、山药、芋头)、鲜玉米、鲜花生。“整车合法装载”认定标准,对《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范围内的不同鲜活农产品混装的车辆,认定为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对目录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与目录范围外的其他农产品混装,且混装的其他农产品不超过车辆核定载量或车厢容积20%的车辆,比照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执行,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

  

  

18.蔬菜流通环节免征增值税政策

  

  

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自2012年1月1日起,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蔬菜是指可作副食的草本、木本植物,经挑选、清洗、切分、晾晒、包装、脱水、冷藏、冷冻等工序加工的蔬菜,属于蔬菜范围。各种蔬菜罐头,指蔬菜经处理、装罐、密封、杀菌或无菌包装而制成的食品,不属于所述蔬菜的范围。

  

  

19.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为保护草原生态,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36亿元,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禁牧补助,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中央财政按照每亩每年6元的测算标准对牧民给予禁牧补助,初步确定5年为一个补助周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未超载的牧民按照每亩每年1.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包括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每年每亩10元)和每户牧民每年500元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12年,国家将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安排资金150.58亿元,把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实施范围。

  

  

20.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

  

  

项目支持重点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2011年增殖放流资金2.21亿元,2012年有望增加资金规模。

  

  

21.农村沼气建设政策

  

  

2011年,中央投资43亿元补助建设农村沼气,新增沼气用户280万户,补助标准平均提高32.5%,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中央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300元、1600元和2000元,西藏自治区中央补助标准提高到3500元,四川、云南、甘肃、青海4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中央补助标准提高到3000元。2012年,计划新增沼气用户120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处以上。

  

  

2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政策

  

  

2011年中央投入10亿元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连同2010年的2亿元投资,共支持改善了8243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2012年国家将继续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力争实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的目标。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配备技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等检验检测设备以及农民培训、农技人员日常办公等设备;改善检验检测、技术咨询、日常办公等业务用房条件。根据条件和资金可能,可配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交通工具,建设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

  

  

23.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政策

  

  

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至2011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23.7亿元,支持800个县开展了农技推广工作经费补贴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将加大投入力度,对基层加强条件建设、开展农技推广等工作给予经费补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覆盖所有农业县。

  

  

24.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岗计划

  

  

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工作。中央财政对特岗计划将给予一定支持。

  

  

25.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根据《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与安排,2012年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业农村人才。通过专项经费支持,重点扶持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扶持培养30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全年培训300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选拔扶持7000名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良好发展基础、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生产能手。在农产品主产区选拔扶持3000名农村经纪人,培养造就熟悉农产品流通政策、经营管理素质较高、经纪行为规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

  

  

26.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政策

  

  

2012年将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农村社会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政府全额补贴,农民免费参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一周以内,培训对象主要是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培训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内容。开展农业创业培训。培训时间累计约两周;培训对象主要是农业领域有创业意愿的农民,特别是农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两后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培训内容主要是创业技巧和相关农业知识。

  

  

2012年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依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举办31期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经验交流、创业扶持等方式,全年培训3100名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大学生村官。

  

  

27.保护农民土地等财产权利政策

  

  

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承包期内,除法定事由外,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不得调整承包地,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民流转承包地。土地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2012年拟出台征地制度改革相应的法规,加快开展相关工作。

  

  

28.完善农业保险政策

  

  

为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强农惠农作用,2012年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保费补贴品种,在现有的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棉花、马铃薯、青稞、天然橡胶、森林、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牦牛、藏系羊14个中央财政补贴险种的基础上,将糖料作物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对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民给予保费补贴。扩大保费补贴区域,将现有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险种的补贴区域扩大至全国。明确补贴比例,糖料作物保险,按照现行的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执行;在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补贴35%、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中央财政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等补贴比例为65%;养殖业保险中,东部地区的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在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补贴40%;育肥猪保险,在地方财政至少补贴10%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补贴10%;其他中央财政补贴险种按照现行政策执行。

  

  

29.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于2011年在全国全面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级以及有条件的市、县财政安排,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给予奖补,奖补范围主要包括农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公益事业建设,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要、见效最快的村内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改造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财政奖补既可以是资金奖励,也可以是实物补助。

  

  

中央财政2011年预算安排奖补资金160亿元,2012年将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民办公助机制等,预算安排奖补资金248亿元。

  

  

30.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

  

  

目前,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金融支持政策,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高、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规范管理好、信用记录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和鼓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财政扶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服务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农机购置补贴财政专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予以安排;涉农项目支持政策,对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涉农项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申报范围。人才支持政策,从2011年起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每年培养1500名合作社带头人;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参与、领办合作社;支持农村青年领创办合作社。

  

  

31.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

  

  

2011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简称新农保)覆盖面达到了60%以上,试点地区参保人数达3.26亿人。2012年新农保将实行全覆盖。新农保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运作模式实行“三个结合”,即:账户设立上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筹资方式上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待遇支付上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养老金。参保人每年缴费设100元至500元5个档次,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档次,由参保人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

  

  

目前国务院制定的基础养老金低限标准为每人每月67元,地方政府视财力状况可提高标准。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60元。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地方政府还应代其缴纳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建立终身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试点地区年满60周岁的农民,只要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参保缴费,就可以直接享受最低标准的基础养老金。

  

3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该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2008年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11年,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为200元,参合人口达到8.32亿。2012年国家将继续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巩固覆盖率,提高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扩大覆盖病种范围。新农合筹资标准将从230元提高到300元,国家补助由200元提高到24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农民人均年收入8倍,且不低于6万元。

  

  

33.农村农垦危房改造政策

  

  

农村危房改造和农垦危房改造是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组成部分。2011年,中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实施范围包括中西部地区全部县(市、区、旗)。补助对象重点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2011年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6000元,在此基础上对陆地边境县边境一线贫困农户、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再增加2000元补助。2011年,农村危房改造完成265万户,比上年增加145万户。2012年,国家将继续加快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

  

  

农垦危房改造始于2008年,之后实施范围逐年扩大,中央资金补助标准是东部垦区每户补助6500元,中部垦区每户补助7500元,西部垦区每户补助9000元。2011年,农垦危房改造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垦区,计划任务、中央投资规模均超过前三年总量。截至2011年底,国家累计安排中央投资69.8亿元,改造危房89.5万户。2012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农垦危房改造项目,计划改造农垦危房36.76万户。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中办法[2007]24号),农村实用人才即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劳动者。本文认为它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才:(1)生产能手(如种植、养殖、捕捞和加工能手等);(2)经营能人(如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3)能工巧匠(如技能带动型、文体艺术类人才等);(4)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如公益服务推广型人才);(5)村级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中牟县地处黄河下游冲积扇南翼之首,是典型的农业大县。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郑东新区及郑汴产业带的规划与建设,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的明显加快,中牟县正朝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国际物流园区和涵盖新型高科技区等产业带迈进。中牟的经济也正在从生产型农业向经营加工型农业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正在向食品饮料、汽车制造、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现代物流等领域调整和优化。中牟的城镇化速度加快。中牟县大量的农业人口(特别是失地农民)该何去何从?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中牟县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势在必行。

  

●中牟县农村实用人才现状

  

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中牟县总人口数为70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据有关资料显示,中牟县农村实用人才仅占人口总量的0.33%,比例偏低。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中牟县农村实用人才的地域分布基本与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一致,即县南部黄店、八岗、三官、刁家等乡镇重种养;县中部大孟、官渡、韩寺、姚家等乡镇重蔬菜、瓜果种植培育;县北部雁鸣湖、万滩、狼城岗等乡镇重水产养殖和奶业开发。从文化程度上看,虽然有部分高中、大专生,但从整体看,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尚待提高,仍有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面较窄,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创新能力不够,凝聚力不强。政府积极干预的长效机制并未真正建立。

  

结构不优,作用发挥受限制。现有农村实用人才中的生产能手多以传统产业为主,从事种养生产开发的人才较多,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少,生产附加值偏低;能工巧匠中掌握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人才明显短缺;乡村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服务仍多在表层,且信息更新缓慢;经营能人的经营管理水平还处于初中级阶段;大部分村级管理人才对于社区式的服务仍然陌生。

  

由于人才的成长较易受到资金、技术、信息等的制约,加上自身素质及环境等原因,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限。在其作为“经济人”的选择中,原本数量有限的农村实用人才流失,且流出的人才多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为主,导致人才的结构性问题更趋严重。

  

有所为才能有所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素质,通过使用促发展,是破解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关键。

  

●中牟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

  

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识不够,开发投入不足。由于当前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仍是推进城镇化,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加上主要管理部门牵头抓总的力度不够,业务部门间不能形成合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手段软弱。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部分乡镇对实用人才开发培训走过场的现象就是例证。

  

当前,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发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据《郑州统计年鉴2009》资料显示,当年中牟县用于成人教育支出为零,698万元用于农业技术推广,214万元用于农业技能培训,5万元用于林业技术推广,即使加上对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的补助1322万元,所有投入也不足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145229万元的1.5%。当年中牟县农民人均总支出为7935.05元,其中用于文教卫生业的支出仅为2.79元。从以上数据可知,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对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投入都很少。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合理。一是培养计划不够科学系统。从养成方式看,院校培养计划没有完全执行适度超前的专业设置,且培养计划与中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政府及社会培养计划也缺乏科学、规范、系统的规划,有关培养计划多重视数量目标和阶段任务,较少涉及如何科学选拔、优化结构等。对于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创业者和企业家培训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培养项目,各主管部门基本各自为政,缺乏对各类项目的统筹规划。二是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中牟县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培养区域特色,但培养模式差异不明显,分类培养或质量不高,或流于形式。就人才培养过程而言,重视培养过程中培训这一环节,但对培训后各类人才的成长关注不够。就目前普遍倚重的培训而言,存在培训内容更新较慢,忽视人才类型的差别,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向涉及专业多,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手段不够多元且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实际等问题。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环境欠佳。一是管理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领导。当前农村人才开发,组织部门抓村干部队伍建设,人事部门管农村实用拔尖人才评选,农业部门抓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科技普及推广,劳动部门抓农村劳务输出,教育、科技、科协、共青团、妇联都有职责,多头管理,没有形成合力。二是服务与支持落实不到位。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但在落实中依然会碰到或体制障碍,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政策成效打折扣。三是评价与激励认可度不高。待遇保障等相应的激励措施不到位,舆论氛围营造也是某一阶段某一时期的行为。

  

●中牟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对策

  

提高认识,加大开发投入力度。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其开发成本的相当部分应由政府承担。因。


复制成功